Sunday, April 27, 2008

資訊架構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

這裡借用科幻小說家William Gibson的世界:「當虛擬空間搬到現實空間、是實體架構遇上資訊架構、是一個充滿了彼此競爭的內容、標籤和中介資料的世界,這些都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。」就如同許多小動物,急著跟你招手說:「嘿!我在這呀!」,不要忘了我。


實體物可以做分類或標記(如果你是個有條理的人),但當被嵌入感知及定位系統,就不是這麼單純了,你無法再用過去的方式去整理它(尤以無所不在的運算下),而是必須依賴無線聚合找到他們的線索和關係,好處理要做的事。



我們談及的資訊架構並非只在搜集資料做分類,還必須瞭解用戶需求與行為。人是充滿模糊與複雜性,較無法用單一數據度量使用行為,就搜尋的過程即有太多可能情境的發生。我們搜尋模式不單只是「一個蘿蔔一個坑」這樣單純,因應每個不同心智,會有如Marcia Bates博士所發展的「採草莓」模式,使用者先有資訊需求,再構想出資訊請求(查尋),接著重覆的過程中找到資訊。另還有「珍珠成長」的方式,即從一份文件中得到更多類似這樣的東西,如Google 的“類似網頁”和論文最後條列的參考書籍等。



接著,文件的自動辨識很重要,如同搜尋引擎的組態功能,可以檢索與搜尋網站內某些特定的內容,並且移除停頓字(a、the、of)或增加置頂、推薦,然後在每筆搜尋的結果中顯示出特定的資訊(網頁標題、摘錄、以及日期)。比較現今嵌入式系統重點研發(RD)領域,如美國SENTRI監視器運用麥克風辨識槍聲、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智慧地板,根據體重、步伐距離、步伐週期來辨識是誰的腳步、以及英國開發中的健康馬桶,根據排泄物詮釋個人健康資料,都是減輕我們注意力範圍的良藥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