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November 27, 2008

Social interaction throughout local physical reality


剛結束論文的第二次提報,這裡稍做一下整理。

這次主題是將社交互動遍佈在周遭的實體環境中。考慮到人在真實世界會有的行為(口說、觸摸、肢體語言、行為、儀式等),重新解構現有手持裝置、媒體、網路應用等做為單純的輸入、接收裝置。

關於實體運算暫用「快科技」與「慢科技」去區分。前者追求快、多、準,任務導向針對使用工具除錯、優化,實體運算偏向將數位資訊覆蓋(cover)、貼在(attach)實體物上,再利用手持裝置擷取出資訊內容。後者則依附時間和空間的再現,讓人察覺反思。兩者各有其另人著迷的地方,但我選擇後者。

當NOKIA手機將從一對一發展成一對多的溝通工具時。不禁要問這是擴增還是侷限我們取得資訊的能力。當所謂Smart、Intelligence技術還未到火候之時,誰能為這些情況背書。《自動地誌學》研究提到:「這些大量卻不易處理的資訊是沒有它的價值,唯有簡潔收藏在維持互動上才是重要的。」

“ As the result the content of these large boxes has little value, as it is never accessed. Thus having a compact collection is important in sustaining interaction throughout a lifetime. ”

Mark Weiser在《21世紀電腦》提到:「人在自然界所得到的資訊量遠比在電腦系統上還多。」假如科技本身無法帶出形式,它是無法消化在我們行為與經驗中。(事實上,我很不喜歡教我媽電腦,他自己有去上課,但很多操作過程她沒辦法吸收,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。)

《自動地誌學》裡讓受測者挑選出他們喜愛的紀念品,驚訝的是有28%人選擇日常用品(美術工藝品28%、非直覺(特殊用途)的20%、照片16%、極個人的8%)。也就是除了形式外,對於物品持續性的「使用」和「參與」所附予的時間、情感都具有意義。因此,最後的原型設計應該多過單純形式的呈現。

互動設計應不只是解決問題,還要能夠服務於他們的經驗,讓人之間的互動更為豐富、深刻與適當。


Reference:
Slow Technology – Designing for Reflection
Organic User Interface
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
Auto Topography: What Can Physical Mementos Tell us about Digital Memories?

_

3 comments:

jasan said...

學弟~這。個。讚!

jasan said...

學弟~這。個。讚!

Chien-ta Huang (Jerry) said...

謝謝學長!
大家要一起來參加Brainstorming喔!